“今年车展上你们的车子有啥看点呢?”“看点就是全身名牌零部件!”这是车展前夕记者与一家本土车企的朋友聊天时的一段问答。对方这句简短而又无奈的调侃,让记者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思考。
从2007年开始,为了实现品牌、品质向上走的战略目标,大部分本土整车企业启动了一轮供应商体系升级运动,将很多跨国零部件巨头纳入到自己的配套体系中。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自主整车企业的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却在连年下降。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一身“高大上“的行头,果真就能提升自主整车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名牌零部件企业的加入,能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了吗,能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攻城掠地?
记者没法回答这些问题。不过,记者相信,一款全身名牌零部件的车,如果只注重造型包装,不注重车本身的实用性和自身市场地位,就算不上一款好车,如果仍不能在质量上有所提升,消费者就不会买账。
近年来,大肆宣扬拥有外资、名牌零部件供应商,已经成为很多整车企业市场营销中的新“噱头”。不少国内本土企业提到,企业在竞标、整车配套中遭受自主整车企业歧视、排斥,一家国内零部件企业就曾向记者抱怨,明明自己是主机配套的A点供应商,在整车厂的市场宣传中,却总是被供货占比很小的零部件外资零部件企业顶替。
自主高端车=全身名牌零部件?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但穿着名牌西装,打着高级领带,脖子上套着粗链子、脚蹬一双白色旅游鞋的土豪强,在他人眼里,仍然还是不伦不类的土豪强。事实上,很多自主车企业自己也承认,并非外来的和尚就会念经。很多外资零部件在人机工程方面的设计同样乏善可陈。而且高成本的开发费用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波折冲突,是很多整车企业不得不承受的。
“我们曾经盼望借助名牌零部件的品牌效应和在同步开发中的帮助,实现企业战略的飞跃,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另一家本土整车企业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从2013年,他所在的整车企业开始意识到,名牌零部件“加身”,并不能切实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
因为双方在技术上的差距过大,大部分本土整车企业又缺乏独立自主的技术整合能力,在产品开发中,无法对产品性能要求提出准确有效的评价标准,更无法实现产品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很难实现企业升级供应商体系时的初衷。相反,外资零部件在产品同步研发中表现出的傲慢和懈怠,对于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也并无太大帮助。
我们期待在本届上海车展上看到更多回归于车本身的好产品、好设计;更多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的整车“技术秀”和产品展示,而不是空有一身名牌零部件包装的“假高端”。然而,我们恐怕要失望了。在装修华丽的整车展台上,自主整车企业发布的高端车型令人目不暇接。但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动力总成、关键核心技术无不来自外资零部件,整车企业最多可以标榜一下自身的系统集成能力。
热闹的自主整车背后,映衬的是自主零部件产业的败落。只要在零部件馆走一走,你就会发现,在汽车电子、仪表盘、底盘……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越来越大的形势下,自主零部件企业丢失的阵地却越来越多。
如果我们自主整车企业的高端车,只能靠名牌零部件为其“贴金”,除了商标之外,与外资企业有何不同?这样的自主品牌即使销量再高,又有什么值得自豪的?想想唇亡齿寒的道理,我无法相信这样的自主高端车能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