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部委联合整治过去快半年了,汽车环保监测乱象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去年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科技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加强“车油路”统筹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的通知》,从2015年起将开展环保检验机构专项整治工作。
4月初环保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该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有的地方确实有监测数据造假问题。“政府在行动,也提出了行动方向。”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治理事会主席颜梓清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系列造假可能使专项整治流于形式。
日益加重的雾霾天气被归结为汽车尾气。日前,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联合召开“环检机构专项整治核心问题专家研讨会”上,包括原环保部官员在内的多名专家上书环保部,指出环检机构存在检测设备假冒伪劣、环检机构计量认证造假、检测数据报告不真实等问题。
备认证缺失
根据我国《计量法》要求“向社会出具公众数据的计量器具必须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说:“全国使用简易工况法对在用车尾气排放进行检测的设备约有4000台以上,但90%是拼凑的假冒伪劣技术。”
记者获得的山东省环检机构对检测设备自查情况显示,2014年山东省对183家检测机构647条检测线的设备自查发现,除北京和佛山两家公司外,其他厂商的检测设备均为拼凑而成,约占95%。
这些不合格的检测设备是如何拿到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的?查阅发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没有将“国标(GB18285-2005)附录B《汽油车简易稳态工况排放检测系统》和附D《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排放检测系统》纳入到我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中;也就是说,现在90%以上尾气检测机构购买的《简易工况法设备》根本就没有取得《制造器具许可证》,生产源头就放弃了监管。
而各省质监局唯一委托的计量检定机构是“各省的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考核内容完全脱离国家标准要求的技术指标,甚至将污染物排放质量“毫克/秒”(mg/s)流量测试改为稀释氧浓度测试,对“变载荷加载滑行、响应时间、加载误差、一致性、压力、温度、流量重复性”等关键性指标完全不测试。“滥竽充数、假冒伪劣的简易工况法尾气检测设备又一次通关,顺利取得尾气检测《计量检定证书》。”颜梓清表示。
原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研究员韩应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假冒伪劣机动车检测设备和假检数据泛滥,应进行全面清理以确保检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环检数据混乱
4年前曾经有过一次整顿。韩应健告诉记者,2011年的那次检查,环保部检查了上千家环检机构,最后归纳出200多项问题,其中就包括检测设备问题突出、内部管理松懈、不重视维护检测设备等等。
“很多地方受利益驱动,出现软件商作弊、设备商作弊的情况。”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综合检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沈弘从1986年起,就开始接触汽车检测。
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师姚圣卓多年来一直从事机动车环保检测方法研究。据其介绍,我国目前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主要有4种,即双怠速法、稳态工况法、简易瞬态工况法和瞬态工况法,但最为先进的“瞬态工况法”却没有被市场推广。
\围绕尾气检测方法,国家制定了不少标准。从2004年开始,环保总局制定了许多相关文件,包括国标、行标和地标,以及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规范等等。
姚圣卓介绍:“目前从国标、地标、行标,以及计量标准上来看,都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对整个系统做完整的规范,只是针对其中的各个部件。”
“交通、公安、环保各管一摊,检测资源无法共享。尾气检测数据虚假无用,出现很多作假作弊现象,代替检测,租用三元催化应对检测,检测人员与外部勾结,买卖合格标志等。”颜梓清说,表面上看,环检的流程齐全,法规、监管环节也非常多,但法规标准杂,监管乏力。
“整个检测数据,政府部门说不清楚,检测机构说不清楚,车主更加说不清楚。”颜梓清说,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告诉车主污染量是多少,只会出具一个结果:合格或不合格。
卖标代替环检
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则是一本环境污染乱账。2015年年初,环保部发布的《2014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总结显示,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
《年报》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的机动车保有量从1.7亿辆增加到2014年的2.64亿辆,但机动车排污总量却是年年下降。
显然,日益加重的雾霾与机动车污染排放总量成反比的。“环保部的所有数据是通过数据模型做出来。即依据颁发的新车标准,计算卖到市场新车的保有量来做模型计算。所以,表面上看污染在加重,可是环保部公布的数据在下降。”颜梓清解释。
汽车免检制度由此遭到业内人士的批评。根据公安部、国家质监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自2014年9月1日起,试行非营运轿车6年内免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