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优步(Uber)公司跟出租车司机的对抗25日在法国巴黎升级。这并非孤例,在别的国家Uber也遭遇了类似问题。不仅如此,其还面临着当地打车软件的围攻。
在这特殊时刻,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Jen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
她表示,“我们一直都在集中精力做事情,关注能不能提供最有效率、最好用的产品,给用户多一种选择。”
创新,要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
新京报:Uber入华后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是急速膨胀的竞争对手,还是政策之门?
Jen:优步进入中国一年,时间还不久。在全球范围来看,优步在每一个城市其实都是一家创业企业。
既然是高科技、小的创业公司,就会遇到各种困难,不管是来自友商还是政策层面。一家公司永远要把自己做得更好;能否成功的因素,不是来自于外界。
新京报:国内外政策法规有何异同。Uber对国内政策有何期许?
Jen:美国有40多个州和城市已经把约车平台公司合法化,有很清晰的规则和指导。每个市场其实差不多,我并没有觉得中国有什么特殊性。
我有很大信心,中国现在整个政策环境都鼓励创新。我期望,可以在一个公平竞争、稳定和谐环境下创新。
不关心数字,更强调可靠性
新京报:周围人使用“人民优步”居多,其他服务少有问津,是这样的吗?
Jen:不仅在中国。优步在全球各个地方,80%、90%订单都是经济类车型。
新京报:为什么一直以来优步都没有公布国内业务数字?滴滴曾多次表态“整体订单数据已是Uber全球的6倍,国内业务是Uber近30倍”。
Jen:数字每天都在变化,我们认为公布比例更为客观真实。
可以公布的一个指标是预计到达时间,即从叫车到车辆到达的等待时间。在北京平均5分钟,杭州平均3分钟。相比数字,我们更强调可靠性,让用户亲身感受产品,只要用户能叫到车,在这个城市中有多少辆车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我们不会在数字上对友商进行直接回应。在高速变化的行业中,数字不是我们最关注的。
非要你死我活,就让消费者去选择
新京报:不占少数的人都相信,滴滴和Uber在国内市场上必有一战,杀到你死我活。时点何时到来,Uber会赢吗?
Jen:我还是要说,优步从来专注于优化产品运营,不断本土化。
非要“你死我活”,就让消费者去选择吧。我还是希望良性竞争,这对消费者是最好的。
新京报:有人认为,Uber从技术上可能胜过滴滴,但这是在中国,对于政策的体察和判断是优步最大短板。你怎么看?
Jen:中国有中国的政策环境特点,放眼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本身的文化特点、政策法规。优步以一个开放合作态度对待每一地区的文化和政治特点。
新京报:滴滴对于用户和司机的补贴动辄宣布“10亿”,Uber对于乘客几乎没有任何补贴存在,为何采取这种策略?
Jen:所有地方的消费者都一样,都对价格敏感。我们从没给乘客补贴,只对新用户有优惠政策。这样做是希望最后落到运营效率上,让用户根据产品是否好用、高效做出选择。
要做“一个有趣的品牌”
新京报:对于Uber产品本身,我收集了下用户比较集中的意见,像地图定位不准确,以及乘客不能提前知晓一段行程的价格,不敢选用。
Jen:对于地图的问题,我们产品确实还在不断完善中,相比于一年前,我们看到已经进步很大。行程价格方面,虽然我们的App可以让乘客不输入目的地,避免造成司机拒载的问题,但是你只要输入目的地,是显示预估价的。
新京报:Uber在中国市场很少打广告,同时显得有点“清高”,爱走“高端范儿”。会不会让本土消费者有距离感?
Jen:在推广方面,优步侧重于口口相传,让用户生活在产品中。我们其实做过许许多多很有意思的市场推广。
我们想做“有意思,好玩的事”。其实也不是走高端。我们在全球都是同样的策略,希望大家想起优步不只想到出行,还把我们当成一个好玩的有趣的品牌。
科技让专车更安全
新京报:日前有很多关于Uber专车安全性的质疑,对这些质疑,希望Uber做出进一步回应。
Jen:我认为不能因为专车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一刀切,应该考虑怎么能利用科技让专车更安全更有保障。
面对每天成百上千万次的行程,我们设立了严格的司机审核和准入门槛,并不断审视和提高安全标准。每周,我们都会拒绝部分不达标的申请。优步对每一段行程都有安全记录——包括GPS记录的行车路线图,乘客能够在优步界面上把从A点到B点的行程分享给家人朋友。同时,这些信息使优步可以在必要时协助有关部门迅速展开安全调查。
新京报:安全性质疑对优步业务是否产生了实际影响?
Jen: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关宣传方式。我们一直在集中精力做事情,关注能不能提供最有效率、最好用的产品,给用户多一种选择。我们考虑的是怎么样让产品更好,用户可以选择滴滴、神州、易到,也可以选择优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