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大众造假门: 作弊竞赛的必然结局

商场最危险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这么干。”

无论与行业法规打擦边球的行为如何司空见惯,无论你的对手获得了多大的优势,也无论你面临多大的压力这么做,都有一个简单的考验帮助你决定要不要接受诱惑:如果外界发现了会发生什么?损害会有多大?

大众汽车(Volkswagen)在柴油发动机汽车上安装软件,让这些车在实际行驶中排放比官方检测结果更多的污染物,此事已迫使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辞职。这可能有损近年大举投资柴油技术的整个欧洲汽车业的名声。但这绝非汽车制造商首次使出下三滥手段。

通过用胶带封住车门和给轮胎过度充气等手段减少阻力,在欧洲燃油效率测试中蒙混过关——这种做法已经如此寻常,以至于大多数柴油车并不如厂商所称的那样节能环保。在美国,福特(Ford)曾在1997年被曝在货车上安装非法“排放失效装置”——这也是大众现在面临的指控,现代(Hyundai)和起亚(Kia)去年因操纵测试数据被罚款1亿美元。

这种行为并非汽车业独有。从银行业到制药业,许多行业都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几家公司决定轻轻地打规则的擦边球,对法规作从宽解读,其他人很快效仿。它们知道这有点不正当,但这种做法变成了惯例,监管机构也睁一眼闭一只眼。然后有一天,有人做得太过分了,丑闻随即爆出。

“尽管我在一个体系中操作……在这个体系中这种事很平常,但我是个连环违法者,”瑞银(UBS)前银行家汤姆•海耶斯(Tom Hayes)告诉英国严重欺诈办公室(Serious Fraud Office),上月他因操纵基准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而被判监禁14年。海耶斯精于此道,还精于把其他交易员拉下水。官方的调查最终到来。

当反弹来临的时候,其势头格外猛烈。突然间,曾经十分常见、人们点点头眨眨眼并不计较,或者为了赶上对手而悄悄纵容的行为,被评判为不当甚或非法行为。“每个人都这么干”并不是辩护理由。一旦暴露在公众注视之下,而监管机构因未能阻止而脸上无光,就没有宽恕了。

在愤怒地寻找企业内部的责任人时,高管们在仓促之间接受训练,以应对官方的质询和媒体吹风会,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对此不存在让人满意的答案,尽管大众美国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霍恩(Michael Horn)有个准确的回答:“我们彻底搞砸了。”

打擦边球而不受惩罚的关键是,要细腻而谨慎地这么做。违规或许是常见的,但不能搞得太明目张胆,否则将惊动原本容忍一些灰色地带的监管机构。汽车业是最好的例子:众所周知,官方给出的燃油效率数据和实际表现之间差距很大,但大众愚蠢地在作弊行为上变本加厉。

欺诈往往始于实验室,实验室里的结果注定是人为的。证明一款产品在企业实验室里能以某种方式工作的证书——即使没有欺骗行为——也无法保证其在现实世界中也能有同样的表现。不可避免的是,企业往往会专注于达到它们面对的实验室目标,就如学生们为考试死记硬背一样。

设计合理的测试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应该很大。但聪明人很快就能摸索出如何走捷径,就如2008年金融危机前,银行盘算出如何以最少的股本达到监管机构的资本金标准一样。现代和起亚刻意挑选出在顺风条件下用特殊轮胎达成的最佳里程测试结果。

从众心理迅速占了上风。X公司知道Y公司正在做一些事情,能够在不被监管机构惩罚的情况下在结果中作弊,X公司意识到如果它不做同样的事情,就无法与其竞争。毕竟,测试是官方认可的,顾客也不太可能质疑结果。试图抵制的高管或者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不会被采纳,他们被视为太天真或者死脑筋。

竞争使企业为了获得优势而不断进行雄心勃勃的尝试,也制造了更大的名誉风险。在被发现之前,大众竟然在监管机构的眼皮底下给1100万辆汽车安装违规装置。即使是在欧洲发现其作弊行为的国际清洁运输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最初也不相信大众如此明目张胆。

迟早,会有一家公司的行为太过出界。必定会有一个Libor超级操纵者、一家大众、或者一家葛兰素史克中国,藐视法律到无法隐瞒的地步。在中国有许多企业向医生或者医院行贿,但中国政府必定迟早要挑出一家系统性行贿的西方企业惩一儆百。

一家华尔街银行的领导者有一次告诉我,他从金融丑闻汲取的一个教训是:道德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我们没有我们的对手那么恶劣”是一种诱人但危险的态度。许多公司因为放不下这个理念而陷自身于危险之中。

大众赢得了业内表现最差企业的不光彩“荣誉”,然而,这确实是一场比赛的结果。

.

最新调查
最新投票


微信扫一扫关注